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《中国证券报》14日刊发文章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调释放稳增长信号》。文章称,6月13日,人民银行开展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1.90%,较前日下降10个基点。这是该短期政策利率自2022年9月以来的首次下降。
专家认为,在经济恢复态势亟待巩固的背景下,本次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,有助于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下降,改善各方预期,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。后续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也有望相应下降,一揽子稳增长政策举措可能酝酿出台。
同日晚间,人民银行下调常备借贷便利(SLF)利率,隔夜期下调10个基点至2.75%,7天期下调10个基点至2.9%,1个月期下调10个基点至3.25%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(资料图,新华社发)
(小标题)提振市场预期
专家指出,此次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“降息”有助于稳预期、稳信贷,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。
“当前经济景气度有所下行,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已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值以下,物价持续低位运行,出口增长放缓,内外需求均较为疲弱,稳定各方预期必要且急迫。”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,“降息”可以改善居民和企业预期,稳住信贷需求,托底经济增长。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,二季度以来经济修复力度稳中偏弱,楼市也再度出现转弱迹象,稳增长政策需适时发力。本次短期政策利率下调释放明确的稳增长信号,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,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“软着陆”。
从物价来看,王青说,近期物价水平偏低,1-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累计同比涨幅仅为0.8%,核心CPI累计同比涨幅只有0.7%,明显低于3.0%左右的温和水平。“这为适度下调政策利率提供了空间。”他说。
此外,6月8日以来,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陆续下调活期存款和部分定期存款挂牌利率,也为政策利率下降释放了空间。业内人士认为,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,缓解净息差压力,从而为进一步推动贷款利率下降、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条件。
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,本次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下降是加大逆周期调节的体现,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、促进金融让利实体经济,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,为经济复苏创造松紧适宜、稳健中性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(小标题)兼顾内外均衡
利率是宏观经济重要变量。专家认为,近年来,我国利率调整遵循了较为稳健的“居中之道”,没有大起大落。
例如,本次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,幅度适中,有利于兼顾保持物价稳定、金融稳定和支持实体经济等多个目标的平衡,也兼顾了内外均衡,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。
“本次政策利率下降再次表明,在国内与海外物价形势存在根本性差异的背景下,国内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独立性。”王青认为,无论美联储6月及下半年是否继续加息,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都将较为有限。本次政策利率下降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,推动经济持续恢复,进而夯实人民币汇率稳健运行的内在基础。
“预计人民币汇率因本次政策利率下降而持续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。”王青说。
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说,下调政策利率在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,可推动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,加快需求恢复,从而改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,有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。
谈及“降息”对金融市场的影响,高瑞东认为,对于股票市场而言,降息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,改善企业经营现金流,同时低利率环境还可刺激公司投资和市场活动,改善市场风险偏好,短期内会对股市产生提振效应。对债券市场而言,调降政策利率,可引导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,从而打开国债收益率的下行空间。
(小标题)稳增长政策有望接续出台
前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是在2022年8月15日,当天1年期MLF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。
专家认为,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先于MLF利率下降,进一步凸显了政策出手应对经济下行的迫切性,并预计6月15日的MLF操作利率及6月20日将公布的LPR也有望联动下行。
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,如果6月15日MLF中标利率下降,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,叠加2022年9月以来存款利率多轮下调、银行负债成本有所下降,本月LPR报价有望下降5个到10个基点。
高瑞东认为,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后,MLF利率跟随调整,从而引导LPR降低,更能够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。预计6月15日MLF操作利率下降幅度在10个基点左右。LPR方面,他认为,1年期、5年期以上LPR报价很可能出现非对称下降。
专家认为,在货币政策加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,其他稳增长政策有望接续出台,形成“组合拳”。
在东吴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看来,此次“降息”后,随着5月经济数据公布,稳经济政策“组合拳”有望出台。其中,稳地产、扩基建有望成为下半年托住经济的主要抓手,在基建领域,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望加码以发挥杠杆效应。此外,在消费和制造业领域,新的稳定汽车消费及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值得期待。(完)
标签: